互联网+茶的下半场
2018-04-21 11:13:55
  • 0
  • 0
  • 0

到目前为止,茶业依然没有出现“互联网+”的独角兽。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的茶叶博览会现场明显可以感觉到“互联网+茶”的温度有所回落。曾经“得屌丝者得天下”的口号骤然之间不那么灵了。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时刻,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数据涌入了互联网的下半场。茶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7年电商的获客成本再一次攀升,流量转化持续降低,红极一时的电商沦为了传统产业。在这个背景下,电商的传统交易规则,交易场景都发生了变化。

双十一数据显示,淘宝茶叶全品类访客量较去年上涨90多万,浏览量较去年上升1700万,客单价平均上涨3.25元,支付订单数较去年多了70余万,搜索点击人数提高23万,电商平台入驻卖家数量明显下降,客单价有所提升。茶叶电商价格不再敏感,互联网场景下的购物和交易已经不存在任何的障碍。专注产品,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电商店铺,将获得用户的认可并且达成线上交易。随着消费升级,茶在互联网上半场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将被市场倒逼形成新的市场秩序,便宜、低价、甚至于“假茶”将逐步退出,催生了绿色、健康、安全、生态有品质的茶消费生态。

产品,多维产品形态延伸茶体验

茶的消费主流和产品主流始终处于平行状态,消费主流人群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较慢,所以消费主流引导的产品主流逐渐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新兴崛起的80后、90后甚至是95后消费人群很难切入到茶固有的消费语境中。而新兴崛起的消费主流将是未来的主要消费动力来源,未来消费动力的来源将奠定产品的主流基调。因此,迎合未来的主流,进行产品多维度创新,延伸产品体验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

移动互联网给用户带来的交互体验具有全天候的特征,用户对于中国茶的全方位信息诉求,对于中国茶艺各流派操作技能的全天候细节指导诉求已经逐渐暴露。过去中国茶在谈及产品逻辑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探讨那一片叶子带来的实体产品,而忽略了信息和交互体验乃至情感伴随这类虚拟产品在用户心理上的渴望。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在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于中国茶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诉求。基于移动端的工具开发为用户的操作技能做全天候线上服务也将拓宽用户对于中国茶的体验场景,降低中国茶的体验门槛,鼓励更多的用户接触中国茶,尝试中国茶,并且爱上中国茶。

多维产品形态延伸的茶体验,将在人工智能的新场景、新零售、新需求中释放巨大的潜能。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更好的服务中国茶产业。

市场,新零售背景下的情感温度

在新的消费背景下,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具有情感温度的特性将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在2017年WeMedia第四届中国自媒体年会上,寺库董事长李日学曾坦言:“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商品表面的差异化,但年轻一代更多认同的是内心深处的差异化,这与此前人们所说的’标新立异’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中国富人留给全世界的印象就是’买买买’,现在的印象则是’我们懂’”。

毋庸置疑,中国人正在主导全球精品生活,中国茶不管是在东方文化语境下还是在西方生活场景中都是具有精品标签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何搭建起“我们懂”的情感桥梁,将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课题。用户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与凸显自我的情感需求,在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化结构里,将营造更多的体验场景与交易场景。茶,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商品,其天然就融合了很丰富的情感元素,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有温度的产品。

中国茶业并不缺优秀的茶叶产品,但是缺一个与用户做有效情感沟通的介质。过去以人为介质的沟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场地限制,个体角色的知识盲区限制,知识的专业性限制,诸多粗放型的信息和体验服务并无法让用户做有效的需求反馈。因此,导致茶行业错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风口。

如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茶刻正在不断延伸用户的多维体验,在新零售的风口,有温度的产品桥梁已经搭建就绪,我们能否迎来互联网下半场赋予我们的共同机会,拭目以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