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是四维打三维?
2018-06-14 11:31:17
  • 0
  • 0
  • 0

互联网汽车的四个维度是“人、车、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交互。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习惯性地想到导航软件,事实上汽车能够承载的互联网场景远远超出了车内和车外,网上和网下。

与传统汽车厂商不同的是,互联网汽车自然而然地将互联网文化代入到汽车之中,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继PC、手机之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接入点。不可忽视的是,汽车本身也是同样具有强大基因的汽车文化的载体。比如在汽车文化强大的美国,数量众多的KFC汽车穿梭餐厅,设计的初衷就是“不必下车,即可完成消费”。同样,看电影也可以选择去“汽车电影院”。强大的公路文化还催生了“公路片”这样的电影类型,以及“变形金刚”这样的文化标志。

在中国,“汽车文化”尚属小众,互联网文化和汽车文化的碰撞产生了一些新的场景,正在弥合“开车时间”和“生活时间”的鸿沟。比如在荣威RX5中绑定阿里账号体系后,你可以将虾米上的音乐平移到车里,在家没听完的路上接着听。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智能停车场和智能加油等类似功能,客观上满足了“不必下车,即可完成消费”的需求。

畅想一下,未来甚至还可能根据你的行车记录,车内车外情况,行车习惯等数据给你出具“行车报告”,告诉你怎么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也未可知。

与传统造车思路不同的是,互联网车型身上正呈现出互联网和汽车文化的融合产物。换个角度看,互联网正在弥合“开车时间”和“生活时间”的鸿沟,让“小众”的汽车文化能够向更加强势的互联网文化借势。

显然,大多数汽车厂商存活的原因是私家车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是互联网车型还是传统汽车厂商,最终目的是把车卖出去。而卖车的本质,是要把人留在车里。

传统汽车厂商的思路是把人留在驾驶室里,是驾驶人思维。所以大多数品牌和车型看重动力、性能、油耗,也乐于强调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让开车更愉悦,让人找到开车的乐趣,这是传统汽车厂商的“三维”。

而互联网汽车则更看重人在车中的整体感觉,强调车的服务功能和人在汽车这个空间内的体验。所以一些互联网车型也开始加入智能防夹电动全景天窗、双区自动空调、超豪华数字音效等一系列提升体验的配置,为的是补强互联网车型的“四维”。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媒体经常会发问,“四维”的互联网汽车能打赢传统汽车厂商吗?其实,从汽车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如何它们最终都要在“把人留住”的道路上殊途同归。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